本文转自:南充新闻网 李晓容正在查看卫星云图和雷达图。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治钦文/图 随着“大暑”和“中伏”的到来,暴雨和高温天气交替出现,气象监测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气象预报员常常是站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人,经常24小时“超长待机”值班的市气象台气象预报员李晓容就是其中一员。 A通宵值守预警信息及时通知到乡镇 7月27日清晨,空气潮湿而凉爽。不少市民出门只看到了雨水的痕迹,全然不知“夜来风雨声”。此刻,在市气象局的天气预报会商室连续工作24小时的气象预报员李晓容,正眼含血丝和同事进行工作交接。紧张的一夜刚刚过去,她满脑子仍是各种天气图、雷达图、云图等气象数据,全无困意。 7月25日晚上的降雨级别,并未达到发布全市范围暴雨预警的程度,对气象预报员来说,这只是个寻常的夜晚。从李晓容值班记录表上密密麻麻登记的时间来看,主班值守的她,需要时刻利用雷达卫星等提供的高分辨率资料做短临监测预警,并发布预警信号和灾害短临产品,遇到乡镇小时降雨量超过或者预计超过40毫米时,还要迅速用电话通知乡镇责任人。降雨量达到阈值时,她要及时通报雨情并指导各县(市、区)气象局做好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叫应提醒等服务工作。 “大通镇的降水量已经达到37.5毫米,需加强防范……”凌晨4时51分,李晓容拨通了大通镇副镇长王森的电话。这一夜她发布了10多条包括“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暴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等天气信息,电话叫应暴雨、大风等灾害天气涉及的10余个乡镇责任人,提醒对方及时做好应对措施。清晨6时许,她又汇总统计了各地的降雨情况,分别发布了实况通报。 在气象预报员的岗位上,李晓容已经工作了10年,这样的日夜再熟悉不过。有别于别的上班族“朝九晚五”,气象预报员经常是24小时“超长待机”,睡不了囫囵觉,失眠也是职业病之一。 气象预报员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面对极端强降雨天气时,气象预报员们更是全员连续通宵鏖战,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B气象监测站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全覆盖 根据市气象台的监测,7月27日0时到6时,我市出现了分散不均的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强降雨主要集中在顺庆区、嘉陵区、营山县、蓬安县,最大降雨量出现在营山县安化乡爬山村,为79.5mm,最大小时雨强为7月27日6时顺庆区共兴乡五洞桥村,为70.7mm,最大瞬时风速出现在营山县安化乡爬山村,为9级风(22.4m/s)。全市个监测站点中,雨量暴雨20个、大雨44个。 有人不禁要问,这么多地方,气象预报员短短几小时是怎么做到的?个监测站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我们已经形成了‘地面观测站+雷达+卫星’的立体化气象观测系统。”据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有国家级气象监测站7个,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个,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全覆盖。 这些监测站一般建设在空旷地带,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可监测雨量、温度、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 同时,每一分钟,来自天上地下、全市各地的气象观测数据,源源不断涌进市气象局的数据库,超级计算机根据气象工程师开发的数值预报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未来天气状况的初步结果,为气象预警提供基础资料。 一旦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市气象局相关单位及各县(市、区)气象局将迅速进入应急工作状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业务值班和应急值守等制度。市、县气象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全程值守指挥,指导做好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并第一时间向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通报降雨实况及天气趋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17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