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6/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以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明确推动两地宋蒙山城防御体系

联合申遗。

在南宋末年四川抗蒙防御体系中,

曾在历史上留下了巴蜀“抗蒙八柱”等遗址。

其中号称“川东北第一寨”的蓬安县运山城,

是南宋防御蒙古骑兵南下的

山城防御体系中的前沿阵地

的第二道防线。

然而这座古城池坐落在何处?

如今又是怎样?

在这座城池背后,

又曾经历了怎样的腥风血雨?

11月20日,伴随着记者探访的脚步,

揭开了位于蓬安县河舒镇的这座古城池神秘的面纱。

12道寨门环山而建地势险峻成重要堡垒

记者驱车从蓬安县河舒镇的高速出口出来之后,

沿着燕山大道往前行大约1公里的位置,

右转进入一条盘山小道。

大约行驶了4公里就来到山顶。

记者看到,群山之间,

燕山寨格外显眼,

运山古城便坐落于山之巅。

年以来,

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先后10多次登上燕山寨,

对其遗存进行考察研究。

“据说,运山城环山而建共有12道寨门,

分为内防线和外防线。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

工作人员符永利告诉记者,

运山城始建于南宋末年,

但现存完整的宋代遗迹数量较少。

“现在保存尚好的一道寨门就是东寨门。”

在蓬安县文管所工作人员、

蓬安县河舒镇燕山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

记者来到了东寨门。

这座寨门高约2米,宽约1米,

顶为一石拱,内有宝瓶盛花图案,

寨门下有一块清嘉庆年间雕刻的

“天外一峰”石碑,

拱下两边各立一石柱,拱、柱之间,

垫有古木作为支撑。

“除了寨门,运山古城地势也特殊,

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军事要地,

系蓬安乃至整个巴蜀地区

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军事遗址之一。”

符永利告诉记者,

运山城一带为丘陵地区,

丘陵此起彼伏。运山城所在山体

在宋代至清代前期或称云山,

是方圆数十里最高的丘陵,

山顶与山脚的高差约米。

云山为典型桌状地貌,

呈现出缓坡、峭壁相结合的特点,

从山脚至山腰部分以缓坡地形为主,

而接近山顶部时,地形则发生突变,

出现高约数米至数十米的悬崖峭壁。

这样既方便拓宽视野、观察敌情,

提高城寨的防御能力,又便于出耕入战。

配合着这样的地理优势,

再加上寨门的建成,

无疑有了一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气势。

抗敌3年零6个月天生池救了整支军队

据蓬安县文管所所长汤跃明介绍,

宋末,蒙古铁骑横扫神州大地,

烽火烧到蓬州(今蓬安)一带。

公元年,湖北蕲州人、四川制置使

余玠

采取守点不守线的办法抵抗蒙古大军。

他深知燕山寨处于

利州(今广元)、阆中、巴州南下的要冲,

为兵家必争之地,

遂将蓬州署以及蓬池县、朗池县、相如县署全部迁往燕山寨

(燕山寨当时名为运山城)。

余玠亲临运山城,

指挥修建防御工事。

公元年,

运山城军民利用四壁陡峭的地理优势固守,

逼退蒙古军。

公元年,随着利州失守,

川北各州宋军皆退守运山,

在官兵顽强抵抗下,

蒙古军始终未能攻克运山城,

且屡屡被守军击溃。

如同绝大多数四川抗蒙的方山城堡一样,

运山城内地势平缓、开阔,中心城区稍凹。

就在这稍凹处,

有一口面积约两亩的堰塘,

当地人称天生池。

自从运山山顶有人定居以来,

这池水从未干涸。

“天生池从来都不缺水。”

记者走访了仍然住在天生池旁边

还未搬走的原住民——今年65岁的伍桂清。

伍桂清告诉记者,

山顶长期有人居住,

上世纪末甚至有数十户人家。

山上从来都没有缺过水,

山上所有用水都从天生池里面抽,

前一天少了,第二天又恢复了原样,

他们都觉得特别神奇。

伍桂清告诉记者,

据他们听老一辈人介绍,

当年宋军在山上坚守3年零6个月。

每当蒙古军认为山上军民

应该饥渴难耐、弹尽粮绝之时,

山上便有活鲤鱼抛下。

那些活蹦乱跳的鲤鱼,

无言地证明南宋军民的生活过得很好。

这些鲤鱼如同没有烟火的炮弹,

将蒙古军的心理防线瓦解。

宝佑纪功碑记录当时历史

沿东城门侧的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崎岖小道,

来到距城门数十米远的一处难以立足的绝壁前时,

一块高2米、宽3米的刻字石壁映入眼帘,

这便是《宝佑纪功碑》。

此碑正文每个字约3寸见方,

共余字,除人为损毁20余字,

其余的仍清晰可辨。

年,南宋军民在运山城东门刻下《纪功碑》,

对这段历史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记载:

“值鞑(蒙古军)侵入伺东城门弥旬,意叵测。

侯(蓬州守臣张大悦)不恃险而忽备,惟整静以待之,竟不果犯,引去。”

汤跃明告诉记者,

这处碑文是为表彰运山城抗蒙官兵,

公元年,余玠命人在运山城东门刻碑,

述军民同心抗敌之事迹,

是为“宝佑纪功碑”。

“今年8月,我们针对重庆、四川两地宋蒙山城防御体系联合申遗,

也在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省上、市上的专家都多次探访。”

汤跃明告诉记者,

除了现存比较完整的的天生池、东寨门、《宝祐纪功碑》等遗址,

下一步主要是联合了

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

等各个研究中心的专家对资料进行整合,

并且根据省上安排将进行进一步考究。

END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邓坦妮

来源:南充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687.html
------分隔线----------------------------